實體店在新零售時代難以生存?實體一直在虧錢
智慧門店管理系統(tǒng),線上線下一體化時間: 2024-11-21 13:46:15
新零售,是一個時代發(fā)展留下的縫隙。
前端、中端、后端三端,出現了立體化的升級。
在傳統(tǒng)紅利周期結束的新浪潮中,新零售人,才是這個周期的好戰(zhàn)友。
在互聯網的洗禮下,淘寶、天貓、京東等電商網站的迅速普及,電子商務愈來愈便利,外加之移動互聯網、移動電商的飛速發(fā)展,電子商務幾乎成為了人類歷史不可逆轉的發(fā)展趨勢。眾多做零售的店鋪也因“要么電子商務,要么無商可務”緊跟電商戰(zhàn)隊。
電商興起后,一群人根據自身的消費習慣,斷言:實體店已死。的確,每年各個電商制造的各種購物狂歡節(jié),直接搶奪了傳統(tǒng)實體店的客源。業(yè)界甚至把2016年稱為實體店“倒閉年”。
也是在2016年,馬云帶熱“新零售”概念以來,各電商大佬紛紛開始了線下實體店布局,跑馬圈地的力度讓堅信“實體店已死”的人看不懂了:身邊很多實體店正在走上死亡,為何大佬們還這么看好實體店?
實體店的確死了很多
實體店的確死了,確切地說,傳統(tǒng)的實體店死了。為什么死了?死于太懶。
相信大家對于那些精致的情懷店見過不少:各種營造的概念店、精致的小裝飾、黃暈色的燈光……
這樣的飯館很多,食物口感與顏值嚴重不符,大部分人去一次就拒絕第二次。
這樣的創(chuàng)意生活館也很多,大部分把最貴的鎮(zhèn)店產品放置在最顯眼的位置,大部分人進去拍完照就走了,恍若逛了一圈麗江小店。
情懷的坑,在于很多人把情懷當產品賣,而忽略產品的本質。忽略產品本質的結果,就是營造的精致造成高昂的成本,加上高昂的店鋪租金,收入與支出嚴重不符。久而久之,只能關店止損。
這是很多人理解的“新零售”,只浮于表面,未能真正做到在互聯網時代的優(yōu)雅轉身,就消失了。
這并不全是電商的鍋
如果要把“實體店已死”的鍋全甩在電商的頭上,也未必能看得清未來的發(fā)展趨勢。
相比實體店,電商確實擁有著商品種類多樣化、方便快捷、無店面租金等優(yōu)勢,但實體店之所以能在電商的沖擊下屹立不倒,就是因為實體店的真實存在能夠讓消費者參與其中、并真實體驗,與電商的物理空間缺失有著明顯的界限。
況且線上的銷售也已遇到瓶頸,線上體驗創(chuàng)新不足、高端商品購買力缺失、競爭不斷加劇等問題,致使很多電商轉戰(zhàn)線下,重新在線下開店,那么增強顧客體驗和服務,不失為提高轉化率的一步好棋。
一味守舊,免不了被新一代的消費者給淘汰掉。
那么實體店是怎么落到現在的地步的呢?
只看人家怎么做,不考慮我是誰
中國人有一個習慣,即喜歡看別人怎么在做。近幾年行業(yè)門店的裝修和布局高度“神似”,就是這個原因。
你們有看過屈臣氏每個門店的裝修是一樣的嗎?是不是與其他店鋪與眾不同?我們很多本土的零售店,其實都還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,所以不要老看別人怎么做,自己就怎么做,最后迷失了自我。
只考慮自己想賣什么樣的商品,不考慮顧客是誰
我相信大部分零售店都有一個共同點,就是不管是誰進店,都只想推自己最想賣的商品。
只考慮自己,不考慮顧客的感受,更忽略和不尊重顧客的真實需求,這種單向式的經營思想,你認為還能走多遠呢?
只考慮客單價,不考慮提籃數
什么叫客單價和提籃數?如果你的平均客單價是50元,那這個客單里面是一兩個商品,還是三個以上的商品,意義完全是不一樣的。
客單價越高,提籃數越低,意味著有利潤、有客單的產品銷售占比過高,能培養(yǎng)人氣的商品和基礎品類占比過低,也說明店員都在主推她們想賣的商品。
客單價越低,提籃數越高,則表示人氣商品和熱賣品類占比更高。當然,目前大部分零售店存在的問題都是前者。
只考慮商品的毛利率,不考慮商品的“流轉率”
有些名品或容易熱賣的人氣商品,可能毛利很低,但流轉率高。
以白酒為例,假如它是10個點的毛利(低的要死人),是不是毛利空間就很小?但如果說它每個月可流轉1次,一年可流轉12次,以本金10000元為例計算,也就意味著一個月可以掙1000元的毛利,一年下來周轉十二次,就產生了毛利12000元,那它的年毛利就是120%了!
同時,更重要的是,這10000元一年周轉十二次,還意味著為你帶來了大量的關注、消費名品的主流客流和人氣。
可是,現實經營過程中,實體店在這個方面卻只認死理。因此,品類結構不合理,坪效更無從談起。
只考慮促銷方法,不考慮實體店的“進店率”
現在競爭越來越激烈,于是很多店主天天琢磨,看對方怎么做活動自己也怎么做,卻忽略了做活動是為了提高門店的進店率。
如果零售店所在的商圈普遍缺乏人氣,進店率不足,如果活動都是為了提高成交率和銷售業(yè)績,而沒有考慮去提升顧客進店率,那么即使有再豐富的銷售技巧和活動打折,沒有顧客進店,成交又靠什么實現呢?
自我麻痹,用同行生意的冷淡來安慰自己
阿Q精神,今年大環(huán)境不是很好,所以很多人就先看看對面的店,也偶爾出去看看其他地區(qū)的店,發(fā)現人家生意好像也不是那么好,心里就踏實了,晚上睡覺就覺得很安穩(wěn)了!
流量為王
不論是傳統(tǒng)的實體店,還是如今的新零售線下體驗店,所遵循的最大原則是一致的:流量為王。
舉個例子,假如你是一個服裝店老板,你把店開在了步行街:
你每獲取一個潛在客戶需要付出的代價就是流量成本。明白了流量成本,那么再來看電商與實體店,你會發(fā)現一個更客觀的世界。
流量為王,但只有流量是不行的。流量進入,轉化成消費,才能稱之為有效流量。
這時候就能體現新零售的全能。線上線下大數據共享,能夠準確定位購物者畫像,從而有針對性地布置購物場景和產品,促進消費。
在雙11數據中,95后已經在購物狂歡節(jié)中展露頭角,也是未來購買主力軍,極有可能改變其他年齡層購買習慣。以往商場注重品牌,在數據中發(fā)現,這已經是一個更注重“人的體驗”的時代,“品牌”并非第一位。
同時打造數字化互聯,互動,高度個性化的實體店購物體驗。線上掃碼,線下體驗的購物模式,完全符合新一代購物習慣。
實體店不景氣?你根本不懂新零售
攻不破的“線下壁壘”
在電商風起云涌之時,我們聽聞了許多恐怖的增長率、驚人的創(chuàng)紀錄以及“線上終將取代線下”的預言。
但從數據上看,雖然線上消費如火如荼,但體量和線下相比仍然是小巫見大巫。而且在一些領域,電商始終難以攻入。
例如服飾,雖然上網買衣服已成了許多人的習慣,但消費數據來看,服飾、日用品,線下仍然占據著半壁江山。
在電器、食品、個人護理等領域,線下消費則大于線上。
至于珠寶、奢侈品、家具、生鮮等領域,則是線下消費占據著絕對的統(tǒng)治。
線下地位無可替代,有以下幾種原因:
?即時消費場景;
?眼見更放心;
?線下更便于嘗試;
?買的不是商品,而是體驗。
這些是線下的“舊壁壘”,也是線下消費的“新機會”。
聯想到各大電商遭遇發(fā)展瓶頸、紛紛開辟線下實體店的新聞,其實,此處有個好機會。
新風口下的新趨勢
新零售風口之下,誰能抓住趨勢快速探索出一條適合企業(yè)自身的新路徑,便能在細分領域成為佼佼者。但是,若想乘上這波風口,必須注意到一些新現象。
純電商是B2C,新零售則是C2B
過去,用戶直接選購商家所提供的商品,沒有太多選擇余地;而新零售時代,用戶的需求將成為商家生產產品的最重要基礎。
以服裝業(yè)為例,以往的生產周期長達一年,最快也得提前兩個季度,但流行趨勢變化太快,往往新品剛出來,就成了用戶眼中的“過時貨”。
對整個行業(yè)而言,亟待打造柔性供應鏈。
新零售消費場景將成商家主戰(zhàn)場之一
以往購物,我們或多或少會碰到這樣的場景:低端門店的售貨員有一張活不起來的“死臉”;而高端門店的導購員則是一張瞧不起人的“死臉”。
而新零售時代的消費場景必定以用戶為中心,逛得舒心、買得省時、花得有性價比,才是王道。
當然,未來的消費場景將遠遠不止這些。當90后和新中產成為新一輪的消費主力軍之時,他們的消費觀也更高級了,相比從前購買奢侈品給人帶來優(yōu)越感的觀念,他們更注重真正適合自己的產品帶來的愉悅感。
因此,對于企業(yè)而言,當線上流量越來越貴,互聯網進入精耕細作的下半場之時,與其花重金買流量、打造渠道,不如用匠心打造符合用戶真實需求的產品,因為好的產品都自帶流量和粉絲。
那么,B2C終將遠去,C2B正在到來。
相信在新技術和新消費需求驅動下的“新零售”發(fā)展趨勢中,智能門店管理系統(tǒng)必然是企業(yè)從傳統(tǒng)實體店經營到科學經營進行轉變的推動器。由此深圳奧維云網也將大數據分析由原始的數據羅列、圖表分析、BI報表上升為“消費者行為分析+零售數據分析”的新型大數據分析,并引領零售大數據開創(chuàng)新零售時代!
下一篇:阿里布局新零售新增長在哪?